跨國採購報告 2021

供應鏈
跨國採購報告 2021

後疫情採購: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為機遇做好準備

在將近兩年的時間裡,新冠肺炎疫情從個人層面到宏觀經濟層面,撼動著我們的世界。全球採購、服裝供應鏈甚至各行各業,都受到嚴重干擾,一切都無法再回到「舊常態」。

地緣政治持續緊張之外,這場世紀疫症亦暴露出長期依賴成本優化、單一路線、單一來源、及時精益的全球供應鏈所面臨的風險。在新冠肺炎持續肆虐全球的今天,預測這場疫症對全球貿易的持久影響可能言之尚早,但是,隨著疫苗的普及、治療水平的改善和自然免疫力的提高,疫情終會漸漸消退,因此, 現在開始思考並為後疫情時代的潛在機遇做好準備正當其時。

後疫情時代來臨的時侯,什麼機遇會隨之而來?企業應如何定位和準備?企業又應如何辨別和減輕在後疫情世界中持續出現的風險和不確定性呢?

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正是致力幫助企業和政府解決此類問題的機構。利豐團隊透過其專業的研究和分析,幫助後者洞察先機、適時調整戰略。而在最新一期的《跨國採購報告》中,我們跟踪研究了全球 16 個重要紡織及服裝生產國的最新動向,並以此為基礎整理出未來一年至年半時間內可能影響服裝採購的關鍵因素。

在下面篇幅裡,我們將從六個角度介紹影響全球服裝採購發展的因素,有關各國的具體觀察可參閱報告正文(英文)。

新冠肺炎疫情的反思與回應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截至 2021 年 10 月 14 日,全球共錄得 2.39 億宗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其中 490 萬人死亡。就確診病例數目而言,最受影響的服裝生產國是印度(3,400 萬)、土耳其(750 萬)和 印尼(420 萬)。

儘管今年全球多個國家都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新冠疫苗接種,但是極具傳染性的新變種病毒Delta令不少國家的感染人數不跌反升。跨國、跨區或城市層面的旅行禁令和突發封城在世界各地頻繁發生。然而,消費需求並未因此消失,日用品,服裝類產品需求尤甚。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更加釋放了之前被壓抑的消費需求,大幅改善了許多生產國的出口表現,今年勝上年。

疫情發展至今,不少人漸漸相信世界會以某種形式「與病毒共存」,而這份信心已經滲透到商業層面。對 不久的將來,服裝供應商、品牌商和零售商變得更加樂觀,並開始為後疫情時代下的全球經濟復甦著手準備。

話雖如此,自今年 4 月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在南亞和東南亞捲土重來,對區內的工廠和供應鏈造成嚴重破壞。不過,這波疫情卻令中國的訂單量大幅增加,皆因中國政府實施的「清零」戰略成功阻止了新冠肺炎疫情在境內蔓延。許多外國品牌商和零售商已重新將訂單轉移到中國生產。在疫情期間,中國的生產和物流相對穩定可靠,某程度上是誘發訂單重返中國的原因。由此產生的一個結果是,採用「中國+」供應鏈模式——即在中國生產以外,再加上在一個或多個地區進行生產——的理由從未如此令人信服。儘管目前電力不足問題困擾中國多地,當地政府需要解決這個阻礙工業發展的難題。不過,我們認為這是一個短期現象,政府可以通過政策調整和切實可行的國內煤炭增產和電量增發措施迅速解決。

跨太平洋地緣政治

中美貿易的高關稅繼續成為「新常態」,兩國之間更廣泛層面上的對峙(例如不斷升溫的科技戰)也可能無限期地延續下去,因為中美之間的首要問題顯然不是貿易摩擦,而是地緣政治競爭。

拜登政府上台之後,兩國年底屆滿。其他摩擦還包括,美國 將一些中國公司列入黑名單,禁止它們在美國開展業務或購買某些美國技術和服務關係並未得到改善,例如中美貿易戰仍未平息,美國前總統特朗普在位期間實施的對中國商品徵收的進口關稅依舊保留。現階段美國可能只會重啟關稅排除程序,允許美國公司尋求對某些中國產品的關稅豁免,皆因大多數此類排除期限已於去年。鑑於兩國分歧過大, 兩國關係在短期內不會取得實質性進展,但令人鼓舞的是,兩國已經開始為認真會談努力。

正如前述,受疫情打擊,不少生產國的供應鏈中斷令貿易訂單重回中國。但從中長期來看,隨著疫情的緩和,持續的中美貿易摩擦有機會讓一些跨國公司將部分或全部生產再次轉移到其他國家,以避免高關稅和盡量降低地緣政治風險。對於出口到美國市場的中國企業來說亦是如此。有鑑於此,一些亞洲和中美洲國家可能會繼續從中美貿易戰中獲益,他們出口到美國的服裝和鞋類產品將會進一步增加。

新的多邊貿易體系和自由貿易協定帶來的可能性

世界貿易組織成立的主要目的,是建立和維護一個基於協議規則的國際貿易體系,以促進貿易自由化並解決貿易爭端。但是,隨著數碼時代的來臨,全球貿易日益複雜,加上世界貿易組織內主要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摩擦加劇,近年來,世界貿易組織在履行使命時舉步維艱。自從多哈回合談判於 2015 年結束以來—— 經過 14 年的討論幾乎一無所獲——世界貿易組織內個別成員國之間的雙邊或多邊談判反被視為是更務實的貿易自由化做法。在當前情況下,區域和雙邊自由貿易協定被視為是重振多邊體系的基石。

《美國—墨西哥—加拿大貿易協定》於2020年7月1日生效。去年11月,亞太15個國家——中國、日本、 韓國、澳洲、新西蘭和東南亞聯盟 (ASEAN) 的10個成員國——簽署了《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 定》。一旦獲得完全通過,這個區域聯盟就國內生產總值、人口和貿易額而言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有望促進東盟與中國的區域一體化,增加中間產品的貿易量,深化彼此供應鏈的聯繫。從長遠來看,隨著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的經濟體與北美的《美國—墨西哥 —加拿大貿易協定》和歐洲的歐盟的經濟體形成互動,將會創建一個新的全球貿易網絡,重建新的多邊貿易體系。

從更近期來看,貿易保護主義和供應鏈成本上升將促使各國繼續尋找機會簽署自由貿易協定、做出優惠貿易安排,以改善市場准入條件、節省進口關稅,這顯然利好服裝採購行業。

在歐洲,自今年 1 月 1 日起,英國不再是歐盟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的成員,因此英國必須與其他國家和地 區性組織重新簽訂脫歐後的貿易協議。截至9月底,英國原則上已與67個非歐盟國家和歐盟完成貿易協議。今年較早時候,英國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這是澳洲、文萊、加拿大、智利、日本、馬來西亞、墨西哥、新西蘭、秘魯、新加坡和越南之間的貿易協定。此外,英國仍在與美國進行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2021 年其他值得注意的發展還包括:英國的《發展中國家貿易計劃》將於 2022 年生效,取代歐盟的普遍優惠制度; 3月9日生效的《印尼—新加坡雙邊投資條約》;分別於2月和10 月結束談判和簽署的《柬埔寨—南韓自由貿易協定》;得到柬埔寨政府批准的《柬埔寨—中國自由貿易協 定》;以及印尼政府於4月批准的《印尼—歐洲自由貿易聯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與此同時,今年中國和菲律賓都申請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

採購成本及其對服裝生產的影響

即使在自動化時代,服裝和紡織行業,尤其是服裝製造,仍然極度依賴生產線上的人工生產。特別是快時尚品牌這類典型以微利經營的生意,要求企業不斷尋找低人工成本的生產基地進行生產,以求保持競爭力和盈利。受疫情影響,服裝廠停工為工人的平均工資帶來了下行壓力。然而,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發布的 《2000/21全球工資報告》,許多實施最低工資調整機制的國家為了支持低薪工人度過疫情危機,均在 2020 年上半年按之前的議定調高了最低工資。今年,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監測的 24 個服裝生產國中, 有 11 個國家提高了最低工資(柬埔寨、中國、薩爾瓦多、印尼、約旦、萊索托、毛里求斯、墨西哥、巴基斯坦、斯里蘭卡和土耳其)。

同樣在今年,由於運費飆升和頻繁的運輸延誤,服裝、紡織品和其他消費品的出口商面臨巨大的運營挑戰。事緣疫情期間,受電子商務推動,發達經濟體對進口商品需求飆升,令全球貨櫃船運出現短缺,而各市場貨櫃分配失衡以及疫情期間一些港口的暫時封閉讓情況變得更糟。以反映從中國出發貨櫃運費的「中國集裝箱運價指數」為例,這一指數從 2020 年 5 月 15 日的 834.24飆升至今年 9 月 24 日3,235.26 的歷史高位。東南亞國家的出口商亦因高昂的運輸成本苦不堪言。今年9 月,美國服裝和鞋類協會也要求免除 301 條款下的進口關稅,理由是前所未有的航運中斷對美國公司和就業造成影響。

去年 3 月,一艘巨型貨輪在蘇彝士運河擱淺,導致全球三成貨運服務中斷,這起事故暴露出當今應鏈在突發事件面前是何等脆弱,此事也特別測試了推崇「精益製造」的服裝供應鏈的韌性。當前圍繞優化成本與效率而設計的全球服裝供應鏈模式正面臨挑戰。為了降低風險,企業需要仔細考慮有關庫 存的問題,例如:保留多少額外的庫存、以何種形式保存、以及在價值鏈哪個環節要保有庫存。當然,與任何庫存一樣,「安全庫存」會佔壓資金及有過時的風險。然而,企業必須在精益製造所獲得的成本節約 和因供應鏈突發中斷而產生的高昂潛在成本之間作出平衡。這些潛在成本包括收入損失、以及為購買突然供不應求的原材料所需付出的額外成本。

採購生產地的國內發展政策

採購成本之外,技術人才、具競爭力的供應商生態系統、基礎設施的完善程度、物流效率和營商環境等因素愈發影響時尚企業的採購或生產基地轉移決策。而這些因素則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採購生產國長遠發展政策的影響。

採購生產國需要持續地對投資者的要求作出敏銳回應,以保持其商業環境的競爭力,吸引更多的外國投資資金,並為本國帶來更大的繁榮。最近的例子包括,菲律賓政府推出了「菲律賓良好監管原則」 (PGRP),作為監管機構制定有效政策和提高行政效率的指導方針。柬埔寨正在通過「改善柬埔寨物流系統項目」和「金邊物流綜合項目」等措施積極完善基礎設施,提高當地的貨運效率。巴基斯坦加快了電力設施建設,以解決電力長期不足的問題。印度總理 8 月宣布,該國將啟動一項 100 萬億盧比(約1.35 萬億美元)的國家基礎設施計劃,除了用以改善當地的基礎建設外,還有助於創造就業機會和加大使用清潔燃料以實現該國的氣候目標。

服裝價值鏈上游和下游的數碼化已進行得如火如荼,而中游的數碼化進程也開始發力,包括實際生產、科技應用和環境合規等。例如,一家總部位於香港的服裝公司在金邊建設的一間新廠房,成為柬埔寨第一座獲得美國綠色建築委員會頒發的「領先能源與環境設計」v4 建築和施工評級系統金級認證的建築物——這可以說是柬埔寨可持續發展進程中的重大「勝利」。在土耳其,新冠疫情加速了數碼化和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而服裝行業則致力投資工業 4.0以改善其製造流程。

瞬息萬變的消費需求

全球零售環境繼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發展,消費者的口味正在急速變化,新的消費期望每天都在湧現。加上讓普羅大眾適用的科技以幾何級的速度在進步,徹底改變了零售商運營業務和與客戶互動的方式。零售商正在採取各種策略來進行改革,包括應用新的零售技術、提升全渠道能力、提供定制產品、建立自動化生產線、改造門店和創造新的客戶體驗等。

這些改革措施為供應鏈帶來的結果就是供應鏈必須更快捷、更靈活和更透明,以滿足當今數字時代下的網絡消費需求。這不僅關乎自動化,還關乎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和區塊鍊等新技術;讓人重新思考整條價值鏈,讓它能夠更好地回應需求、更準確和更敏捷。

近年來,零售商對更短的周轉時間的要求讓人們開始思考近岸和在岸生產的可能性,儘管這種策略不可避免地牽涉更昂貴的成本。除了提高產品上市速度和合規性外,零售商採用近岸和在岸策略亦可提升生產定製商品的能力,甚至透過為消費者提供按需生產而讓生意走得更遠。西半球的生產國,包括墨西哥、洪都拉斯和尼加拉瓜,因為靠近美國市場並享有關稅優惠,很可能成為美國零售商不可或缺的近岸採購基地。同時,在自動化生產的幫助下,採用在岸生產的商家可以集中製造定制和具時效性的時尚產品。

總結

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經濟造成嚴重破壞,但是,它亦給了服裝業一個機會,讓它暫時停下來、反思和重新部署未來的發展。企業需要審視其採購和供應鏈戰略,以便更好地管理風險,並充分發揮各生產國的製造特長和貿易優勢,以在商場上游刃有餘。

肺炎疫情加上中美關係持續緊張,加速了全球對在岸/近岸生產的探索。在後疫情的世界中,一種極有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從此以後生活必需品將會轉移到在岸生產,例如,醫療用品、個人防護設備或食品等產品,從而確保本國能夠加強監管及控制。有跡象顯示這情況已經在發生。與此同時,許多非必需品的生產有機會變得更加全球化,從中享有不同生產國的效率和能力以抵消和平衡近岸生產的高昂成本。

企業需要尋找最佳的貿易國家/經濟體組合,這種組合既可以利用優惠貿易安排促進出口,又能夠優化採購/物流成本。他們還需要找到良好營商環境與生產能力兼具的生產基地。

近年來,自由貿易協定和優惠貿易協定的數目激增,各種協定在市場准入和關稅削減方面為企業提供不同程度的好處,均有助增加貿易量。生產國的本地長遠發展政策將進一步增強其作為生產基地的可靠性和吸引力。企業對生產國的政策方向和細節應保持敏銳,才可以讓公司更準確地預測勞動力和原材料成本走勢,並更好地作出有關外商直接投資以及工廠選址(或搬遷)等重要決策。

由於疫情的發展在可預見的未來仍存在不確定性,因此企業維持安全庫存的做法將與及時補貨和精益庫存等一般做法同樣重要,甚至更為重要。採用近岸生產方式來縮短交貨時間並建立反應更敏銳的供應鏈,可以抵消以安全庫存為緩衝帶來的額外成本。這一趨勢將對位於中美洲和南美洲並服務美國市場的生產國,以及像土耳其那樣服務歐盟市場的國家更為有利。

那些專門為要求更高的新一代消費者提供個性化產品的公司,也將受惠於把生產基地設在更靠近市場的地 方。後疫情時代下,這類採購模式將更具彈性,能夠更好地抵禦驟然而至的供應鍊和市場衝擊,並更靈活 地應對新的消費趨勢。

總體而言,亞洲從長遠來看仍是時尚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同時,中國作為其他亞洲服裝出口國的重要紡 織品供應商的角色依舊會愈發重要。「中國加一」或「中國加多」的採購模式在短期內甚至更長時間內仍 會保持主導地位。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增長最快的時尚產品消費市場之一,而中國最新實施的「雙循環」戰略,著力拉動和擴大國內消費,加快形成國內一體化市場。從中國內銷市場衍生的採購機遇將會進 一步增加中國作為全球生產基地的吸引力。

詳細內容見完整報告(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