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韌性與靈活應對充滿變數的未來
新年伊始,人們正憧憬世界經濟從新冠疫情的負面影響中逐漸復蘇。二月份突然爆發的俄烏衝突,卻為原已脆弱的全球供應鏈帶來全新挑戰。戰事對傳統物流路線造成嚴重影響,阻礙貨物順利交付,同時推升能源、食品和其他商品價格。例如,美國通脹持續高企,6月份的年通脹率達到9.1%,創超過40年來新高。
生產和採購成本飆升,讓服裝和鞋類供應鏈持續受壓。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全球棉花短缺刺激棉花價格上漲,棉花價格指數( Cotlook A 遠東指數) 於5月初攀升至11年來新高。期後,棉花價格因全球需求減弱和產量上升而穩步下降。
為幫助低收入勞工應對生活開支上漲,很多服裝生產國大幅上調了最低工資水平。截至2022年10月,馮氏集團利豐研究中心監測的 23 個服裝生產國中,有19 個國家提高了最低工資,包括柬埔寨、中國、埃及、危地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印尼、肯尼亞、萊索托、馬來西亞、毛里求斯、墨西哥、尼加拉瓜、巴基斯坦、菲律賓、泰國、土耳其和越南。其中,土耳其在今年內兩度上調最低工資,較去年水平上升94.7%,而海地則將其在2019年設定的最低工資水平上調37%。
貨幣方面,美國聯邦儲備局為了遏制通脹,持續收緊貨幣政策,催生強勢美元,美元指數更於9月底上升至20年來新高。 2022年首8個月,亞洲貨幣兌美元大幅貶值,包括土耳其里拉( -28.8%)、孟加拉國塔卡(-9.7%)、人民幣(-7.8%)、印度盧比(-5.5%)、印尼盾(-3.9%)等。廠商要面對進口原材料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以及買家的更多議價。
與此同時,中美關係日趨緊張,給全球經濟復甦蒙上陰影。美國目前正在對向中國進口貨物開徵的301條款關稅進行四年一度的審查,而其新訂立的所謂「強迫勞動預防法」於6月21日生效,禁止從新疆進口棉花及其他產品。在此情況下,很多時尚企業被迫繼續分散採購基地。在2018年中美經貿摩擦初期,中國約佔美國紡織品及服裝進口份額的37%。到2021年該佔比下降至28%,而2022年首8個月則進一步下降至25%。其缺口由亞洲其他國家如越南和孟加拉填補。儘管如此,中國仍保持其重要的服裝採購基地地位,同時也繼續分散其出口市場,增強抗風險能力。
隨著新冠疫情的緩和,世界各地也陸續重新開放。這不但有助紓緩供應鏈瓶頸問題,也帶動很多國家出現報復性消費。今年以來,時裝零售市場銷情暢旺。然而,面對通脹水平的不斷攀升,消費者將轉趨謹慎,預計時裝零售需求亦將有所放緩。
在過去一年,多個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議生效,推動現代和全面的多邊貿易體系建設。其中,《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於今年1月1日生效。當所有成員國完成批准程序後,就國內生產總值、人口和貿易額而言,協議涵蓋區域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今年重要的貿易協議進展還還包括:《中國—柬埔寨自由貿易協議》於1月1日生效;《印度—阿聯酋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議》於5月1日生效;由美國主導的《印太經濟框架》於5月23日啟動;英國於8月15日推出「發展中國家貿易計劃」;歐盟和印度重啟自由貿易協議談判。
國內政策方面,各國紛紛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推出稅務減免和其他優惠措施,以增強自身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例如,中國發布《國家公路網規劃》,提出到2035年全國公路總規模將達46.1萬公里,比現時增加7.9萬公里;孟加拉將其紡織業現時享有的15%優惠公司稅率,延長實施三個財政年度,以加強「孟加拉製造」的全球競爭力;而菲律賓則準備在呂宋島北部設立全新的「區域紗線生產和創新中心」,以促進區內的紡織研發活動。
展望未來,全球性的高通脹引發金融緊縮,加上近月俄烏戰事升溫,全球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放緩。而有效控制通脹水平亦需時日,消費者必然會減少非必要消費,企業則面對成本上升壓力。在動蕩的「新常態」下,服裝供應鏈需要提高速度、增加彈性和加強穩健性。時尚企業或採用近岸和在岸策略以提高產品上市速度和合規性,或因供應鏈受擾亂而繼續分散採購基地。無論如何,亞洲在勞動力及營運成本方面具有競爭優勢,而且擁有高度整合的區域性供應鏈,能提供採購彈性和靈活性,因此仍將是時尚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而作為世界最大的紡織品和服裝出口國,中國將繼續是亞洲服裝出口國家的主要紡織品供應國。「中國加一」或「中國加多」在短期內將繼續為主要的採購策略,並為整個亞洲帶來龐大機遇。
詳細內容見完整報告(英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