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動盪世界中領先一步
世界經濟復甦不如預期。 今年年初,中國取消所有旅行限制,重新向世界開放。 市場與消費者信心大振,冀望中國推動全球疫後經濟快速成長。 中國經濟經歷了初期反彈後,卻在第二季度成長疲軟。 直到第三季度,國內消費才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一系列擴張性政策推動下重拾成長動能。
世界各國通膨水準自2022年高峰逐步回落,但尚未降至各自央行設定的目標範圍內。 為此,央行官員對降息態度謹慎,嚴防通膨反彈。 美歐國家經濟低迷、高利率更抑制進口需求,影響多數利豐研究中心監控採購國出口表現。
自2020年底以來一直折磨服裝和鞋類出口商的高運費和高原材料、能源成本,自今年開始下降,預計將繼續呈下降趨勢。 中國貨櫃運價指數從2022年2月11日3,587.91點的歷史高點跌至今年9月28日851.96的三年低點。 費用的持續走低將進一步緩解服裝和鞋類出口商的成本壓力。
貨幣層面,今年9月底的美元指數顯示,美元兌一籃子貨幣收復了自2022年最後幾個月的大部分跌幅,致使亞洲貨幣兌美元匯率在2023 年前9 個月再次下跌,但是跌幅比去年 同期大幅縮減。 土耳其里拉和巴基斯坦盧比例外,二者兌美元較今年初分別貶值 31.7% 和 21.4%。 因此,服裝製造商的進口原料成本仍會上升。
另一方面,許多服裝採購地提高了最低工資水平,以支持低薪工人應對生活成本上漲。 截至2023年9月,利豐研究中心監測的23個服裝生產國中有14個國家提高了最低工資水平,分別是柬埔寨、中國、埃及、瓜地馬拉、宏都拉斯、印度、印尼、模里西斯、墨西哥、尼加拉瓜、 巴基斯坦、菲律賓、土耳其和越南,薪資上漲幅度從3.1%到37.0%不等。
全球供應鏈持續受到地區衝突的干擾。 俄烏衝突結束遙遙無期,巴以衝突卻在今年10月進一步升級,讓本已出現和解曙光的中東地區再次陰雲密布。 如果戰爭蔓延出兩國國界,蘇伊士運河將首先受到影響,隨後是霍爾木茲海峽。 這將對從亞洲到歐洲的貨櫃運輸航線造成嚴重干擾。 中東衝突必然導致油價上漲,進一步增加全球供應鏈的複雜性。
中美兩國官員今年接觸增加,但兩國經濟關係有惡化趨勢。 截至10 月,美國商務部將另外82家中國實體列入「實體清單」(列入清單的實體獲取美國軟體和技術的能力將受嚴格限制),並於10 月份發布了三項新規定,進一步 收緊先進晶片對中國的出口。 美國總統拜登8月發布行政命令,限制美國對中國某些科技領域的投資。 作為反制,中國自今年 8 月 1 日起對 14 種鎵和鍺產品實施出口限制,這些金屬是生產晶片和其他電子元件的關鍵金屬。
儘管中美貿易戰升級、全球供應鏈更加碎片化 ,今年區域貿易集團卻繼續成形 。 《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已獲得 15 個成員國中14 個國家的批准,菲律賓是今年 6 月批准該協定,是該協定的最新生效國。 在採購來源國出口表現不佳的大背景下,RCEP區內貿易成為亮點。 例如,2023年前9個月,柬埔寨對全球的出口較去年同期下降了17.8%,但對RCEP其他成員國的出口卻年增23.6%。 同一時期,東協超過美國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市場。 在世界的另一邊,墨西哥和加拿大今年超過中國,成為美國前兩大進口來源國——這是自2007年以來,中國首次失去美國最大進口貨源地的地位。
全球範圍內,雙邊/多邊自由貿易協定和安排亦取得進展。 10月,歐洲議會投票通過將現行普惠制再延長四年至2027年,繼續為發展中國家向歐洲市場的出口提供免稅或最低關稅。 6月,英國政府推出新的《發展中國家貿易計畫》,取代普惠制,向更多的發展中國家提供更低的關稅、更優惠的待遇和簡化的貿易規則。 同時,《印度—澳洲合作與貿易協定》於2022年12月29日生效,《巴基斯坦與土耳其特惠貿易協定》於2023年5月1日生效,而其他國家之間還有更多貿易協定 已簽署或正在談判進程中。
根據利豐研究中心的觀察,2023 年,已有多個製造業國家透過加速採用數位化和進行數位化的合作,提高企業的生產力和競爭力。 例如,新加坡和柬埔寨合作實施“金融透明走廊倡議”,允許兩國的金融機構交換有關各自國家中小企業買家和賣家的可靠信息,以評估融資支持力度。 資訊交流的加強也有助於中小企業接通更廣泛的數位貿易網絡,例如 Business Sans Border Proxtera 全球網絡,並為中小企業在東協和其他成長區域內提供更強的貿易連通性。
同時,採購國致力於建構更環保的全球供應鏈。 為鼓勵非歐盟國家進行更清潔的工業生產,歐盟提議透過《碳邊界調整機制》,對進口碳排放量較高的產品課稅。 《碳邊界調整機制》於2023年10月1日進入過渡性實施階段,首先適用於碳排放量高、「碳洩漏」風險大的進口商品及原料,涉及產業包括水泥、鋼鐵、鋁、化肥、 電力和氫氣等。 這項機制最終將涵蓋歐盟排放交易體系內所有部門排放量的50%以上。 我們的業界專家表示,隨著《碳邊境調整機制》適用範圍的擴大,紡織服裝作為碳密集型產業,必然會被納入其中。 因此,紡織服裝業的採購代理商和製造商如果想在全球供應鏈中保持優勢,必須未雨綢繆,立即採取永續發展措施,減少碳足跡。
未來的世界只會更加動盪。 全球採購企業需要更大的靈活性和彈性,並且要持續採用新技術,以便快速應對緊急情況。 儘管北美、EMEA(歐洲、中東和非洲)和亞洲三大貿易組團正逐步形成,近岸化趨勢也不斷加強,但由此得出中國正在失去全球供應鏈中心地位的結論卻過於倉促。 墨西哥和越南等國作為採購國的地位的確不斷提高,但中國對這些國家的直接投資也正在增加。 此外,亞洲在勞動力和營運成本方面仍然具有競爭優勢,其完整的區域供應鏈更能夠提供採購所需的靈活性。 因此,該地區將繼續成為時尚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 中國作為全球最具競爭力的紡織服裝生產國,將繼續成為亞洲服裝出口國機械、原材料和資金的重要供應國,在全球採購鏈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這個動盪和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中,政府和企業都必須保持創新並秉持成長心態,以應對全球經濟面臨的下一個重大衝擊。